李铭(李水)(原创)
当提及“公益”,许多人会先联想到宏大的捐赠数字或知名的慈善项目,但在这片温暖的领域里,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藏在普通人的选择里——藏在秦光彪为公益奔波时,“偷”到善款后夜里笑醒的赤诚里;藏在那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仍省出物资、挤出时间参与公益的平凡身影里。这些细碎的举动,恰似点点微光,却在日复一日的汇聚中,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看见公益事业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
公益是社会温情的“粘合剂”,让陌生的人们因善意相连。秦光彪为了公益“偷”钱的故事,听来有趣,实则满含热忱——他“偷”的不是私利,而是能帮助他人的资源,那份因促成善举而滋生的喜悦,正是公益最本真的模样。还有更多人,或许口袋里没有充裕的财富,却愿意捐出一件过冬的棉衣、为困境儿童辅导一次功课、在社区志愿活动中多站一班岗。这些行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陌生人社会”多了份温度,让“互帮互助”从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而一个充满温情与信任的社会,正是国家发展最坚实的民心基础。
公益更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为国家发展注入柔软却坚韧的动力。它不像经济建设那样能直接创造GDP,却在弥补社会短板、守护弱势群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知识,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播下种子;能为困境中的家庭送去希望,减少社会矛盾的滋生;能引导更多人关注环保、扶贫、助老等议题,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当公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便会随之提升,而这种精神层面的进步,终将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毕竟,一个懂得关爱、懂得共享的国家,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如今,社会公益事业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它不再是少数人的“善举”,而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从秦光彪们的坚守,到普通人的点滴参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无数人的力所能及”。当这份力量持续生长,它不仅能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更能为国家的发展筑牢民心、凝聚共识,让我们的社会在善意的推动下,朝着更美好的方向稳步前行。
(作者:李水。现任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