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专家委秘书长 李笑天
全国廉政法治建设研修基地课题研究员 彭 刚
最近,中国网络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公民和专家学者讨论碎片化自媒体对年轻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显而易见,当今中国碎片化信息激发了青少年强烈而失控的自我放纵与消费欲望,“丧文化”和娱乐至死正在像鸦片毒品一样毁掉4亿中国年轻人。
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位语文老师对当今中小学教育的讽刺,几十年中国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唯一目的中国基础教育正在毁掉中国的青少年,八股文似的教学,教出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孩子们的作文,乍一看“满篇都是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仔细瞧,却发现“满篇都是假惺惺”。碎片化信息在给青少年灌输有毒的信息,而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以各种形式培养青少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虚情假意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才看到如今社会上,很多年轻人言谈举止充满了虚情假意的做作,他们中很少有人通过独立思考发表对人生、社会、理想、未来、事业、使命、担当等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多数是随波逐流。老师经过若干年“毁人不倦”的教学,终于把学生教成了“考试机器”,成了工厂里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件,他们只会死记硬背这种风气还严重地传染给了大多数学生家长,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绑架了亿万孩子和家长,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机构开班的补习班,似乎一切“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教育都是耍流氓”。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结果如何呢?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是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器人”,而且还成长为“让地球围着自己转”,极端自私、不懂感恩,内心只有个人幸福快乐的极端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可以想象,这样思想的人将来踏入社会后,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多半会用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和潜规则、种种腐败行为污染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破坏法治环境。这样中国就会长期陷入“没有信仰、没有底线、没有敬畏”的互害型社会的恶性循环。
一、碎片化信息对青少年思想与心理产生的影响
1.主流媒体“赞歌体”好消息使得吃瓜群众产生了反叛心理。好消息太多也可以鼓舞士气、提振民心,但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好消息也会使得民众审美疲劳和厌倦,他们为看不到社会真相和新闻事实而焦虑,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生活与民生事务发表见解的愿望,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过于干净的的主流媒体反而使得他们对社会阴暗面更加关注。长期以来,民众对社会主流媒体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不自觉的叛逆心理,那就是不信“公众媒体”,热衷于“小道消息”。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病态期待心理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幸灾乐祸心态。这种社会心态必然会传染给三观尚未完全成型、分辨能力很弱的青少年。
2.“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不健康的中国文化与民俗传统的大众文化心理定势,好消息很难构成民众的主动传播,而坏消息却不胫而走,迅速扩散。在加上如今人们生活水准提高了,通讯和传播便利了,有钱有闲了,更容易接受到负面信息。经常接受自媒体碎片化的负面信息,久而久之,所有人心灵健康都会不同程度收到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群的心灵纯洁度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和变质。
3.信息爆炸时代,有毒想信息防不胜防。特别抖音这样三观无底线的娱乐视频媒体,经常发布一些没有任何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视频,不仅空洞无聊地搞笑,有时还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比如,一个视频把雷锋、邓小平、张学良的生活习惯与寿命做比较:雷锋不喝酒不吸烟,一生只活了23;邓小平不喝酒,只抽烟,一生活了93,张学良有喝酒又抽烟,一生活了103。还有在汽车上做这样的广告“生活就像强奸,反抗不了就享受吧”。长期接受这样碎片化的类似有毒价值观的视频和图片、文字怎么不会污染青少年的三观和心灵呢?诸如此类的有毒信息大量充斥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上,青少年不管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似乎都无处躲藏。
4.巨大的生存压力年轻人没空筛选海量的碎片信息。他们没有时间分辨信息的真假,所以很容易中毒。在90、00后的年轻群体中,深受碎片化信息影响,“丧文化”瘟疫般流行,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方面不顺,就在网络上发泄不满、相互传染沮丧、颓废、无聊、绝望、悲观等负面情绪和不良的亚文化心态,释放出青少年的精神迷茫与集体焦虑。“丧文化”的年轻人的人生观是,“差不多是个废人了”、“颓废到不想活”、“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他们不想思考,不愿奋斗,懒散地过日子,混一天算一天。有社会学家分析,碎片化时代产生的“丧文化”类似犬儒主义随波逐流不愿思考、低智商的“废物”,由于社会阶层固化,青年人即便努力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产生了“与其累得像狗一样毫无希望地奋斗,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苟活”。不少人还抱着“一夜暴富”和“躺着赚钱”的投机心态,迷信“被动收入”致富,偶尔兴分参与的微营销和众筹创业,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不晓得,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5.很多人每天带着假面具生活。一些成年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半推半就的事,在谣言中强装欢颜,看不到真善美,分不清假丑恶,很多人根本无暇顾及人间的真相,更不会关心人类的真理。于是乎,任凭世道人心集体无意识地堕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青少年深受这种社会风气和世道人心的影响。
6.人生每夜目标。一些青少年没有人生目标和理想,每天的生活都是满足口福和身体欲望,生活没有规律、萎靡不振、做事没有目标,干工作没有激情,对待生活和人生抉择都抱着“无可无不可”、“随波逐流、无所谓”的态度,“闭上眼睛就睡,睁开眼睛就喝”,深受“犬儒主义”思想影响。个别深度沉迷微信、游戏和视频直播平台的青少年引发猝死、杀人、阵发性精神亢奋与癫狂等病态心理与行为反应,”不管是假装忙学习忙工作还是忙事业,还是真的像狗一样加班忙工作,除了挣钱和满足身体欲望还能感觉到自己活着的价值,似乎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资欲望淹没覆盖了心灵与精神需求,只关注“谁动了他们的奶酪”,却不关注是谁“毁掉了他们的幸福感”。
目睹碎片化信息和丧文化对中国青少年危害的现状,不由得让人有些细思极恐: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何如此失败?为什么学校、家庭、社会都不约而同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我们如何为中国的青少年成长负责?如何为国家的未来负责?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对策。
二、对策与出路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关照和共同培育。每个社会群体都应该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这样才能给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他们更应该会做一种使命感积极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事业。
第一,家长和老师应该告诫青少年像戒毒一样戒微信和娱乐视频瘾。劝阻他们减少虚拟世界的沟通时间,重视线下交流沟通,提高情商、素养、品德和能力。
第二,学校应该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正确的三观分辩是非、做抉择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第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社团组织应该组织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法治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社会鼓励青少年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家庭注重孩子孝道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这样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才能确保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素养、有能力、懂规则、守法律、讲信用、讲文明”的一代新人,将来他们踏入社会之后,会自觉参与净化社会风气的社会正能量人士行列,而不去有意无意地污染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才后继有人。
第四,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他努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春节高尚的人格,做事之前先做人。
第五、鼓励青少年参加课外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纪律性和规则意识、坚毅和机敏的品质等。
第六,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教育是青少年自己根据社会道德准则教育自己的过程,通常用日记、周记、定计划、写总结、群体分享和公众演说等形式进行。让青少年通过自我教育,逐渐培养自尊感,学会自我认知和正确地自我评价。从而提高情商,克服缺点,努力成长为一个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家庭都有用的成熟的自带正能量的顽症人格的人。
下一篇:互联网经济进农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