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题为《浅谈民间师门的教育特点》的论文,荣获了2022“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民间师门虽多,却无研究成果。这篇填补空白的研究论文的作者,就是被誉为“国学飞人”的张红星教授。
改革开放几十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民间师门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与体制内学校相比,由于它的运行方式更适合传统学问的传承,因而一时之间,江湖上师门林立,弟子众多。
与任何事物一样,迅速发展就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有的所谓“导师”故作神秘,进行“精神传销”;有的所谓“领导人”底蕴不足,错话连篇;有的自封“教授”缺少常识,按照“套路”表演。他们依靠宏大团队配合,进行洗脑式教学。
当然也有正规认真教学的人,但是由于疏于包装和渲染,往往不如上述各种师门更有市场。求学之路坎坷漫长,许多求知者屡屡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放弃学习,不再报课。
张红星教授在体制内的高校任教,工作之余在文化宫、图书馆、书店等机构举办讲座,邂逅一些师门成员,开始观察了解。几年前为全国国学人才培训授课,认识了一批意犹未尽的学员,被邀请到各地讲学。他们不满足于三五天的短课,而希望系统研学。并且帮教授建立了“国学张门”。
张教授意外地从旁观者成为实践者。他看到许多师门专门讲授某一部经典,深研熟记,效果斐然。但是由于语言文字功底较浅,理解文本存在困难,甚至让误解广泛流传。闹出了许多把“夫夷以近”说成“丈夫与小姨子很近”的笑话。
于是,他立志教国人真正学会国语国文。秉承“由小学入经学,其经学可信”的信念,建群开班讲授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百弟子已经不同程度地走进“小学”,有的弟子已经能够熟练地处理古文,注解经典,翻译古文,大显神通。
随着“小学”语言文字工具的普及,他又推出文献学、谱牒学、金石学等课程,许多弟子给学生和子女讲课时,与同事和客户交流时,都能够上溯下推,追源查流,旁征博引,挥洒自如。随着国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弟子的职称或职务得到提升,每年获奖的更多。
江湖上的师门之间存在竞争,所以难免门户之见。但是张门很特殊,没有繁琐的规章制度,弟子自由参加晨读、晚课、游学,不做硬性要求。每月学费百元,每天可以听课,相比动辄数万的费用,可谓门槛最低。
每次论坛发言之后,就有不少听众咨询拜师事宜,其中不乏其他师门的弟子。教授首先让他征得本门师父同意,然后让他进入张门后继续原师门的学习。这令许多师门惊诧不已,叹为观止。张门弟子也都随时表现出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
当年站在师门之外观察,印象是肤浅的。而今置身弟子中间,教授有了切身体验。所以他的这篇论文,能够阐明多数民间师门的办学方针与活动规律,阐明各位掌门人的知识底蕴与掌控方式,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提供了必要的决策参考。
本月是“国学张门”成立五周年。他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力图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本分,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