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水(原创)
家长们,如何在变数中,将自己和孩子变得更充实、更美好?在当今是热门话题之一。因为我们来到这世界,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偏差——父母的经济与他人不等;父母自身的水平与他人不等,基因与他人不同;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他人不等,所带来的文化熏陶与他人不等;由这么多的不等构成的不等式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家长要带领孩子化解好,实属不易;在化解中,如何将原来的不等台阶踢掉,踏上新台阶,培养孩子各方面具有学者风格,几乎是父母一生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因为我是个小人物——从年轻时教的是中学,虽近20年,但因没介入大学,对学者风格及风范,并未太在意;直到2000年,我与我丈夫回到济南,从娘家的一堆学者中,才真正领悟了什么是学者风格和风范。举个小例子:我娘家的大嫂是山东名医院的教授、小儿科博导,她出了很多书,有关小儿的护理和培养。我因不干此行,也只看看书皮;她干此行50多年,可谓学富五车,性格温柔沉稳,不善言辞,非常务实。在她的“专家在线”里,粉丝量天天上百万!她除了国庆和春节与我们聚一次,平时是没时间的;我很少到医院找她;大约在10多年前,因我约不上好大夫,打怵排队,到她的门诊求帮忙。
到后,我在那一大堆人的后面远远看着:那些宝妈和宝宝,因宝宝突发的病,都是心急如火,寻到她这里,一是排队不易,二是孩子不停地哭闹,有的家长被孩子闹的,说话粗俗;因不明白,又反复询问。
我瞪着惊讶的眼睛注视我那位专家嫂子,她却是永远地稳稳柔柔的,一脸的“别焦急,要自信”,用语言和神色给宝妈们吃“定心丸”,将一屋子嘈杂的情绪稳下来,细心谨慎地判断每个宝宝的情况!当时,我一进门,她就看见我了,她只向我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让我等;宝妈们有许多衣帽不整,很狼狈,显然是突发奔来的;有的虽不吱声,眼睛盯着前面不准插队,向前挪着挨号;我在那待了一个多小时,看她将一屋子的病号全看完了,她才有空问我的事;我回家对我丈夫描述了她工作的情景,我说:“我幸亏从年轻时没学医学,你看我嫂子,一个博导,被宝妈和孩子围着吵闹一个多小时,她却永远是稳稳的,柔柔的,工作中慎之又慎。
这不仅需要博学的知识水平,更需要良好的医德!二者结合叫学者风范?”当时我丈夫正在写书法,他停下笔,伸出拇指:“对对对,你归纳得很准确!”他又说:“现在有些新词,叫什么秀?”我说:“隐秀?一种沉鱼落雁的美!”他大笑,说我:“这词用在她女儿身上更贴切!”
我因喜文观史,第二天又开始琢磨他说的“隐秀”一词。我嫂子的大女儿继承父母的基因,不只是百分之百,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山大毕业后留美10年,在美国拿完了双博士学历,又返回山大做教授、博导;我多次同我丈夫议:我这侄女因知识丰富,对物质与金钱看得很淡,欲念不烈,对人生悟得透彻,因而,自身的相貌变化不大;她从小就是我们家族中的美女之一,高个子,白皮肤,五官精致;对内自律,对外十分矜持;因她的外形老是不大变化,显年少,她四十多岁了,我同我的亲戚们聚餐,她如到的晚了,我就会说:“高中生怎么还没来呀?”大家就笑我给她找的“绰号”,很恰当。
后来她快贴近50岁了,也还是那样:精致的容貌伴着谦和的语言,见人一笑算打招呼,比她妈略活跃一点,但始终保持她矜持的特点;有一次,我娘家人与我儿子的岳父母聚餐,女亲家说我:“你不是说你们家有个不老的高中生吗?在哪呀?”我说:“一会就来了!”我侄女一来,大家笑着重复我的:“高中生来了!”都笑起来了,我亲家夫妇说我:“还真是像你说的像个学生!”我听着人家说她美,心里像吃了蜜,心甜,脸上也长时间洋溢着兴奋之色!但我知,她只是外表的没架子,单纯,不刻意,让人易接近;待我与她妈议起她的不刻意,她妈却说:“她做学问可很刻意,很用功,不吭声地拓展,进取,最多的时候,一年写14篇高质量的论文。经常在山大的《文史哲》及国内外的重要刊物上登载。”我还是青年时,就从我大哥口中知道:山大的文史哲不亚于北大,许多名人:如闻一多、臧克家、老舍、冯友兰、成仿吾、萧涤非等,都曾在该校任教;该校的《文史哲》是全球闻名的刊物,在贵刊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就有参加副教授评选的资格!
我那大侄女近20年在这些高端讲座与刊物中遨游,并被孔子学院邀请担任主讲,其学术交流活动遍布国内外。因此,我与我丈夫评价她:是与母亲既相似又独特的学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