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际品牌研究院李志磊:大鹏新片《长安的荔枝》改叫荔枝侠,票房可多两亿
发布时间 2025-07-19 11:28
希鸥网
阅读 2919次
分享
希鸥网7月19日讯
“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捕获并保持消费者较大的注意力”,亚洲国际品牌研究院董事李志磊的这句名言,正在2025年暑期档的影院里激烈验证。
7月18日零点刚过,电影市场硝烟弥漫。大鹏新作《长安的荔枝》与姜文七年磨一剑的《你行!你上!》同时登陆全国院线。这场对决中,大鹏以点映票房超5000万、首日排片占比23.9%的成绩强势领跑。
品牌战略专家李志磊则从传播角度解读,这部电影的票房潜能仍未被完全释放——若将片名改为《荔枝侠》,他认为不管未来票房多少,都能至少再多两亿。这个说法有一定根据。
01 平民英雄的胜利,大鹏的“XX侠”品牌进化史
大鹏的导演品牌建立于十年前的一场草根逆袭。2015年,《煎饼侠》以小成本斩获11.6亿票房,成为当年暑期档最大黑马。两年后,《缝纫机乐队》再次以音乐梦想与底层情怀打动观众,收获4.5亿票房。
这两部作品塑造了“大鹏式喜剧”的鲜明基因:小人物、高笑点、燃情内核。当《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骑着瘦马在荔枝林中狂奔,观众看到的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大鹏——一个被官僚体制碾压却誓死反抗的九品小吏。
从煎饼摊主到乐队经纪,再到唐代荔枝使,大鹏始终在演绎平民英雄的悲喜剧。这种角色定位已形成稳定的观众期待,如同院线经理的精准观察:“大鹏非常懂观众要什么”。
李志磊曾剖析小米的崛起,指出其成功在于“建立强大的粉丝社区,让用户参与产品开发”。大鹏的电影创作同样遵循此道——用草根视角讲述抗争故事,使每个普通观众都能在影院找到情感投射。
十年间,“大鹏作品”已成为国产喜剧中辨识度极高的品牌标签。
02 命名陷阱与认知偏差,《长安的荔枝》的先天困局
当大鹏宣布将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搬上银幕时,品牌定位的错位已然埋下伏笔。这个充满古典诗意的书名,掩盖了故事内核的现代抗争精神。
在消费者心智争夺战中,片名是第一块认知敲门砖。李志磊在分析品牌竞争本质时强调:“品牌竞争的本质是注意力的竞争”。
《长安的荔枝》面临的尴尬在于:剧版刚刚因注水魔改遭遇口碑崩塌。豆瓣6.9分、收视率从1.48%暴跌至0.9%的前车之鉴,让部分观众对“荔枝”IP产生抵触情绪。更关键的是类型认知混淆。调查显示,25-29岁年轻观众占比最高,猫眼想看人数的39%。
对这批主力消费群体而言,“长安”暗示历史正剧,“荔枝”指向女性向题材,与影片实质的讽刺喜剧格格不入。有影院经理透露:“很多观众入场前以为这是杨贵妃荔枝故事的浪漫演绎,看完才发现是‘大唐社畜求生记’”。这种预期与实际的错位,造成初期口碑传播的混乱。
片方显然意识到问题,在宣传中刻意强化“冤种小吏”形象:大鹏饰演的李善德干瘦愁苦,与剧版雷佳音的“油腻窝囊”形成反差。但命名造成的第一印象偏差,需要数倍营销成本才能扭转。
03 注意力经济下的两亿差价,《荔枝侠》的票房想象空间
“以较小成本捕获较大注意力”——李志磊提出的品牌法则,在电影命名上体现得尤为残酷。若采用《荔枝侠》的命名方案,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三重维度:
品牌资产复用。“XX侠”是大鹏验证成功的喜剧品牌符号。从《煎饼侠》建立认知到《缝纫机乐队》延续风格(虽无侠字但精神同源),这个命名范式已形成天然的观众召回机制。新片若命名为《荔枝侠》,可省去数千万的品牌教育成本。
类型精准传达。一个“侠”字胜过千万宣传费。它明确传递出草根英雄、热血逆袭的类型定位,与历史正剧划清界限。正如院线经理观察的影片特质:“前面有笑点,后面有燃点”——这正是当代观众对“侠”字的深层期待。
情绪价值外显。当观众说“去看《荔枝侠》”,无形中完成自我身份认同:我在选择一部解压又热血的平民史诗。这种社交货币价值,恰是李志磊强调的“创造用户满意+惊喜”的品牌高阶策略。
在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片名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广告。点映数据显示:0.3%的排片创造了818万单日票房,场均人次95.3的奇迹。若有《荔枝侠》的命名加持,这种口碑发酵效率可能提升30%以上。
04 剧版塌房反成助攻,低预期下的高反差逆袭
颇具戏剧性的是,剧版《长安的荔枝》的口碑崩塌,反而为电影版创造了绝佳的反转叙事。当7万字原著被注水成35集剧集,新增支线遭观众诟病时,影版“纠错”的空间已然打开。电影团队敏锐抓住机遇:砍掉所有支线聚焦荔枝运输主线,大鹏版李善德回归原著“冤种小吏”设定。
这种自觉的切割,使影版在剧版崩塌的废墟中获得新生——正如品牌危机理论中的对比效应:当参照物足够差,改良品即成佳作。宣发策略上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抖音话题#电影版来救场#播放量超2亿,自媒体文章标题直击痛点:“剧版踩过的坑,影版全填平”。这种基于对比的营销叙事,激发观众验证好奇心。结果令人惊喜:点映上座率飙升,创暑期档新高。
猫眼预测总票房从12亿一路上调至20亿,业内开始讨论它能否成为2025年首部破10亿国产片。低起点预期与高品质呈现的反差,恰是注意力经济的黄金法则。
05 品牌定位的生死时速,大鹏与姜文的正面对决
7月18日的票房战场,成为品牌定位的残酷试验场。当《长安的荔枝》与姜文《你行!你上!》同日开画,两个导演品牌的号召力迎来直接碰撞。数据显示:大鹏点映+预售票房6800万,远超姜文的1600万。悬殊差距背后是品牌清晰度的差距:观众清楚知道从大鹏电影中获得什么。更严峻的是成本效益比。姜文新片制作成本近3亿,需9亿票房才能回本。
而《长安的荔枝》若真如李志磊设想更名为《荔枝侠》,其营销成本可能压缩30%,在同等票房下多出2亿利润空间。大鹏的品牌进化仍在继续。从《煎饼侠》的草根狂欢到《长安的荔枝》的官僚体制讽刺,他的作者性日益凸显。当李善德在片中怒吼“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时,那个曾经只会搞笑的董成鹏,已成长为洞悉时代情绪的导演。
李志磊在分析小米成功时曾指出:“雷军的个人魅力和对科技的深刻理解,为小米品牌增添了独特的价值和信任度”。
如今的大鹏也站在相似节点——当观众因“大鹏作品”走进影院,《荔枝侠》的缺席或许不再致命。而李志磊的论断犹如悬在空中的两亿支票,提醒电影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精准的品牌定位、容易传播的电影名字仍是事半功倍的放大器。
祝愿中国电影事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