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竞争格局深度演变,中国品牌出海面临全新挑战与机遇。恰逢《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亚洲国际品牌研究院董事李志磊认为:“央企发力品牌建设正当其时,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跃,更是树立大国形象、建立全球信誉度,并在海外市场实现价值深耕的战略基石。”这份高瞻远瞩的《意见》,为央企品牌建设提供了系统指引,也为李志磊的深刻洞见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行动蓝图。
央企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顶梁柱,其品牌形象早已超越企业边界,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投射。政策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企业品牌”,旨在以品牌为媒介传递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李志磊所强调的“树立大国形象”在此找到了落脚点:当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航天等央企品牌以卓越品质与创新精神矗立于世界舞台,它们便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最有力的叙事者。政策要求“塑造可信赖、受尊敬的责任央企品牌形象”,正是要将央企打造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载体,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扇关键窗口。
全球化市场对品牌信誉的要求近乎严苛。《意见》将“诚信”置于“品牌命脉”的高度,要求“严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操守”。李志磊指出的“建立信誉度”,正是央企在海外市场掘金的通行证与护城河。政策提出的“加强品牌保护管理”与“品牌声誉管理”双管齐下:前者通过商标注册、维权机制构筑法律防线,后者则建立危机应对体系,维护品牌资产。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持续兑现承诺,央企才能穿透国际市场的信息迷雾,建立持久信任。当“中国制造”升华为“中国信任”,央企品牌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赢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海外市场掘金”并非一蹴而就。《意见》专章部署“全面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为央企出海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路径。
精准定位,策略先行: 要求“一国一策”制定品牌策略,融入属地文化。政策强调“立足区域文化特征和受众需求”,摒弃粗放式扩张,以精准化传播实现深度融入。
体系支撑,能力保障: 建立国际化品牌管理体系,强化ESG治理与信息披露。政策要求“主动适应所在国家、地区ESG规范要求”,这是赢得国际认可的必备能力。
传播创新,声量放大: 构建融通中外的价值体系,打造海外传播矩阵,善用重大项目和外交平台。政策提出“借助大国外交及重大国际项目、活动等放大品牌声量”,为央企品牌借势国家影响力指明方向。
深度融入,价值共生: 强调“按需提供产品、服务”,深化国际合作扩大“朋友圈”。政策倡导的“深化与国际知名高校、智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交流合作”,是提升品牌好感度、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
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国际规则体系深度调整,中国品牌正迎来弯道超车的宝贵机遇期。李志磊所言的“正当时”,正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这份《意见》的出台,为央企品牌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支持——从“一把手”工程的组织保障,到专项资金与数智系统的投入支撑,再到纳入经营业绩考核的监督机制。
未来十年是央企品牌建设的关键期。当央企以品牌为支点,将大国担当、信誉基石与全球战略深度耦合,必将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质量、中国创新与中国责任的璀璨光芒,最终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质变飞跃。品牌建设这场关乎未来的远征,央企舰队已经扬帆起锚。
(文/李志磊,北京市创业导师、希鸥网创始人、亚洲国际品牌研究院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