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鸥网评论】佛门染尘:当“贪嗔痴”的香火灼烧“戒定慧”
发布时间 2025-07-28 11:43
希鸥网
阅读 2955次
分享
希鸥网原创内容
释永信方丈被曝涉入罪案,宛如一记惊雷,震碎了佛门清净地的幻象。然而,若仅视其为孤例,则失之浅薄。
这裂痕之下,是整个佛教界在时代洪流中渐次迷失的映照——当清修净地日益卷入市场洪流,当“戒定慧”的古老箴言在铜钱碰撞声中日渐模糊,我们不得不问:那劝人戒除“贪嗔痴”的佛门,是否已在追逐香火鼎盛时,无意间为世人打开了贪欲的魔盒?
佛教的根本教义,在于对“贪嗔痴”三毒的深刻洞察与超越。它本应如清凉法雨,浇灭世间炽盛的欲望之火。
然而,当寺庙运营日益依赖信众慷慨的“香火钱”与“功德箱”,当庄严殿堂的维系与僧侣的生存被捆绑于经济收益之上,这无形的绳索便悄然缠绕了佛门清修的本真。
一些寺院为吸引更多信众与“供养”,竟不自觉地迎合、甚至催生着世俗的欲望。“财神”、“寿星”、“文曲星”往往占据一席之地。从标榜“开光”即得财富的昂贵法物,到以“消灾祈福”为名的层层收费项目,再到某些地方愈演愈烈的“头炷香”天价拍卖——这哪里是渡人离苦得乐的舟楫?分明是在为世人心中那“贪求更多、攀比更甚、执迷更重”的火焰添薪加柴。
释迦牟尼曾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这“有所住”的功利化经营,岂非正是对佛陀“不住于相”教诲的悖逆?
如此异化,其害深巨。首先,它使庄严的信仰场所沦为庸俗的市场,令清净佛门沾染了市侩尘埃。其次,它严重损害了佛教自身的公信力与神圣感,释永信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仅是冰山一角。
更为深远的伤害,是使佛法这剂对治时代心灵焦渴的清凉甘露变了味道,甚至可能成为加剧社会浮躁与物质崇拜的催化剂。当本该启迪智慧的佛门也陷入对名利的追逐,其普度众生的宏愿,终将在物欲横流中逐渐模糊。释永信事件诚然令人痛心,但它更是一声警钟。它迫使整个佛教界乃至社会深入反思: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能避免被市场逻辑所吞噬?如何坚守住“以戒为师”的底线,让佛法的光芒真正照亮人心,而非成为欲望的包装纸?
真正的香火鼎盛,绝不在于功德箱的满溢,而在于智慧之灯能否驱散心灵的阴霾。当寺庙钟声再次敲响,愿其不再被金钱的喧嚣淹没,而是唤醒佛门内外的觉醒,重拾那份超越物欲的澄澈与宁静。唯有如此,佛门方能洗净尘埃,在喧嚣尘世中为迷途者继续点亮那盏不灭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