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 “空间滴状冷凝传热实验模块” 成功进入我国空间站,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属首次开展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蒸汽滴状冷凝实验研究,标志着我国在航天热控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模块将在梦天舱开展耐久性热界面材料、滴状冷凝动态特性等长周期在轨实验,为解决微重力环境下冷凝液移除和高效传热难题提供关键支撑,也为后续研发空间站微型高效紧凑换热器奠定基础。
这项科研成果的价值不仅限于航天领域,更有望向地面多个行业延伸。在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对热控需求迫切的领域,其涉及的耐久性热界面材料和强化传热技术可转化为高效散热解决方案,助力解决传统散热方式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仿生超疏水表面研究成果,还能应用于工业设备涂层、建筑外墙材料等领域,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提供新路径。
航天技术民用化趋势下,该成果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从技术咨询到产品测试服务,从人才培训到科研成果转化,一系列围绕航天热控技术的应用场景正逐步显现。高校科研力量、政府项目支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将加速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也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中的双重价值。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