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 日,随着一列满载 55 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驶出,中欧班列中通道累计接运出入境班列突破 2 万列,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我国跨境物流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更折射出中欧经贸合作的蓬勃活力。作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和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关键节点,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发展轨迹尤为亮眼:2013 年中欧班列年通行量仅 2 列,到 2024 年已飙升至 3389 列,11 年间实现 1694 倍增长,目前已形成 73 条线路,通达德国、波兰等 10 余个国家的 70 多个枢纽站点,辐射国内大部分中欧班列首发城市,构建起一张连接亚欧的高效物流网络。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既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更离不开技术创新的硬核支撑。铁路部门投用的 95306 “数字口岸” 系统,通过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压缩车列取送、换装作业等关键环节时间,加速机车车辆周转,使中欧班列通关时间同比缩短 5% 以上,为跨境贸易效率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从 “硬联通” 的线路拓展到 “软联通” 的数字赋能,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对现代物流体系升级的关键作用,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欧班列中通道的高效运转,正不断拓宽中欧经贸合作的边界,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带来新机遇。73 条线路形成的密集网络,不仅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更推动了国内与欧洲市场的深度对接,使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家居建材等更多品类商品得以高效流通,促进了中欧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随着班列通行效率的持续提升和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物流大动脉将进一步激发跨境贸易潜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亚欧经济圈贡献重要力量,也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增添了 “中国方案”。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