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月球科学研究领域再添 “智慧利器”。在 2025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布的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V2.0”,为 “数字月球” 云平台构建了高效运转的 “智慧大脑”。据了解,该模型可大幅提升月球地质研究效率 —— 科研人员输入月球撞击坑图像及相关问题,模型便能快速反馈撞击坑的形态、尺寸、形成年代等关键信息,并生成完整文字描述。当前,模型在撞击坑年代分类与亚类划分任务中准确率达 88%,在月球构造自动识别任务中准确率达 93%,为破解人工识别百万级月球撞击坑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提供了技术方案,也为深空探测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视角看,月球科学大模型的突破不仅推动科研进步,更催生了深空探测相关领域的创业创新机遇。模型研发过程中建立的多模态数据标注规范、构建的超 8700 个月球撞击坑与 7272 个月球其他构造带标签指令数据集,为数据标注、AI 算法优化、深空探测设备研发等细分领域提供了标准化参考,吸引创业力量聚焦 “AI + 深空探测” 赛道。例如,围绕模型数据处理需求,可衍生出月球地质数据清洗、标注工具开发等技术服务;针对 “数字月球” 云平台 2027 年全球开放共享的规划,还可探索月球科学数据可视化、科研协作平台搭建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激活产业链上下游创新活力。
此次月球科学大模型的研发成果,彰显了我国在 “AI + 基础科学研究” 领域的融合创新实力,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 “数字月球” 云平台建设推进,未来全球科研机构、企业将能共享月球科学数据与智能分析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加速人类对月球地质演化的认知,更将带动航天信息服务、智能装备制造、科研数据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从长远看,该模型的技术逻辑还可迁移至火星探测、小行星研究等其他深空探测领域,为我国深空探测产业构建 “技术复用、生态共享” 的发展格局,助力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为建设航天强国注入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