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程中,低空经济正成为继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之后的新兴万亿级赛道。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将建成覆盖全国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开通100条以上低空旅游航线和50条以上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这一目标不仅为低空交通硬件带来超过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也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多场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硬件领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工业级无人机及低空导航、起降场管理系统等配套设备成为创业热点。已有企业成功研制轻量化eVTOL原型机并完成多次试飞,冷链物流无人机也在部分地区投入试点应用,有效提升生鲜产品运输效率。与此同时,低空交通基础设施的测试、认证和运维服务需求显著增长,部分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已超1.5亿元,展现出硬件与配套服务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从应用场景来看,“低空+”正加速与物流、旅游、农业和应急救援等行业融合。无人机配送在解决城乡“最后一公里”难题方面表现突出,部分项目配送成本降低30%;低空旅游逐渐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景区空中观光服务日均接待超200人次,客单价达800元;无人机植保、播种和灾害救援等应用也在实际场景中取得显著成效,为相关行业带来效率和安全性的双重提升。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低空领域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和标准制定等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已有企业开发出基于北斗和物联网的监管平台,有效减少违规飞行现象;专业培训机构正加快培养飞手、调度员等紧缺人才,就业率超过92%。面向创业者,建议聚焦物流、旅游等政策支持度高、需求明确的场景,强化技术研发与安全管理,积极与传统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s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