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联合验收,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总署建立预审机制后的首个获批项目,该综保区从筹备到验收仅用一年,期间北京海关深入企业调研、现场踏勘 70 余次,以 “问题、需求、改革” 三导向推进建设,其高效落地不仅彰显了政策层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先支持,更构建起京津冀高精尖产业对外开放的新通道。据了解,亦庄综保区一期规划 10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划分保税加工、物流、研发、检测维修四大功能区,同步培育工业品供应、设备融资租赁等平台,精准对接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为企业提供覆盖研发、生产、售后的全链条保税服务,破解了长期以来高精尖企业进口成本高、供应链效率低的痛点。
从区域协同与创新布局来看,亦庄综保区与中关村综保区、天竺综保区、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形成 “错位互补” 格局:中关村侧重 “从 0 到 1” 研发创新,天竺与大兴国际机场主打空港物流功能,亦庄则聚焦 “从 1 到 10” 中试迭代与 “从 10 到 100” 规模化生产,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链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综保区首创 “高精尖智慧场景全集成” 模式,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级别自动驾驶、5G + 产业等技术优势,北京海关将探索 AI 智能条件下的 “在途管控、智能监控、智慧查验、精准 AEO 培育” 全链条监管,同时紧盯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打造 “保税 +” 功能升级新模式。这种 “智慧化监管 + 前瞻性产业布局” 的组合,既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了应用场景,也为上下游配套创业项目开辟了空间,例如 AI 监控算法研发、车路协同技术应用、跨境研发服务等领域,均有望借助综保区政策红利实现快速突破。
随着亦庄综保区二期建设启动,未来产业空间与配套设施将进一步拓展,其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十四五” 期间北京综合保税区数量从 1 个增至 4 个,进出口值实现翻番,而亦庄综保区作为新标杆,将进一步推动 “两区” 政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综保区政策双向融合,形成 “政策叠加效应”。北京海关明确,将持续优化监管模式、简化申报流程,助力入区企业提升享惠获得感,这意味着创业者不仅能享受保税政策红利,还可借助 “两区” 政策便利开展跨境业务、吸引国际合作。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为企业提供海关政策咨询、智能化监管适配的第三方服务,还是围绕综保区配套的智慧后勤、人才服务,甚至是未来产业的中试服务,都已成为新的创业蓝海,为京津冀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亦庄综保区的落地不仅是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里程碑,更为全国综保区建设提供了 “新质生产力导向” 的示范样本。接下来,随着入区企业增多与产业链完善,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预计将催生一批围绕高精尖产业服务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智慧海关建设为依托,为综保区发展提供精准监管服务,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这也为广大创业者把握政策机遇、参与产业创新提供了清晰指引。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