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支持下,启动实施的苹果轻简优质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我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作为全球最大苹果生产国,2024 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 2900 万亩、产量 5100 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43% 和 52%,但产业长期面临的品种结构单一、栽培模式落后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此次农科院果树所针对不同优势产区立地条件,研发 “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并在品种优化、智能管理、品质提升等八大技术领域实现创新集成,构建起区域性智能化生产技术体系,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案。
在 “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 上,农科院果树所发布的甘谷苹果高产高效 “两优三提五减” 十大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关键抓手。从品种改良优结构、乔砧短枝优模式,到智能管理提效率、分批采摘提品质,再到抗旱栽培减水分、绿色防控减农药等技术,不仅实现了苹果生产 “省力降本、提质增效”,更在黄土高原、环渤海湾、西南冷凉三大产区完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验证,目前已辐射带动 10 余万亩果园。这种技术集成示范模式,既解决了传统栽培中劳动力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痛点,也为产业链各环节开辟了创新空间,例如智能管理设备研发、轻简栽培技术服务等领域,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新增长点。
随着我国果业从 “吃得饱” 向 “吃得好”“吃健康”“吃美好” 升级,科技创新重心逐步转向营养、功能与感官评价融合发展。农科院副院长曹永生提出的 “从特殊品种、营养健康、绿色生态等多维度拓宽果业外延”,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技术赋能下,苹果产业正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融合转型,无论是加工专用品种开发、功能性苹果制品研发,还是果园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区域品牌打造,都孕育着广阔的发展机遇。这不仅能提升苹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