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业披露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科技金融领域呈现 “信贷投放加码、融资渠道拓宽、服务体系优化” 的全方位突破态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从国有大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均在科技信贷领域持续发力:六大行科技贷款余额合计超 22 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突破 6 万亿元,农业银行增速超 20%;全国科技贷款余额更是攀升至 4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既是金融机构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的具体实践,也折射出科技创新领域旺盛的资金需求,为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全周期发展提供了 “资金活水”。
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与科技创新债券的 “双轮驱动”,为科创企业引入了关键的 “耐心资本”。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扩大 AIC 试点范围,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相继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通过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模式,为早期硬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科技创新债券,则通过丰富支持主体、拓宽资金用途,引导资本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中国银行助力西科控股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同时联动机构设立直投基金,形成 “债权 + 股权” 的立体支持模式。这种多元化融资体系的构建,有效破解了科创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的痛点,为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搭建了高效资本桥梁。
金融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科技金融的适配性与精准度。国有大行普遍建立起 “总行 — 分行 — 特色支行 — 子公司” 的科技金融专属架构,建设银行认定 405 家科技特色支行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交通银行打造 “股贷债租托” 综合服务体系;地方银行则立足区域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机构通过共享科技企业数据、推出科创指数融资、深化知识产权质押等举措,让轻资产科创企业的 “无形资产” 转化为发展资金。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更让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科创雷达” 等系统实现企业精准识别与全流程线上融资,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从长远来看,科技金融的深度发展正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起良好生态。正如业内专家所言,银行机构凭借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持续推动科技贷款增量扩面,而 AIC、科创债等创新工具的落地,进一步完善了 “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机制。当前,随着债券市场 “科技板” 的建立,以及金融机构与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机构的深度合作,科技金融正从 “单点突破” 迈向 “系统集成”。这不仅为科技型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也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注入动力,必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