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李水)(原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伟人们,不断地以深邃的思考构建思想的灯塔,为当代人及后来者指引前进的方向。孙中山的救国方略,毛泽东的实践哲学,老子的自然智慧与释迦牟尼的心灵启迪,虽诞生于迥异的语境,却共同蕴含着对人类生存本质与发展路径的终极追问。伟人思想的哲学回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华民族产生过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是后人们无法超越、永远仰望的智慧之光。
孙中山:民族复兴思想的奠基者。
孙中山先生是推翻帝制、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先驱。他构建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贯穿民族民权民生三大维度。他以民族独立的核心命题,以推翻清朝统治为起点,力求摆脱国家积弱与民族屈辱的困境;“民权”主义倡导建立民主政体,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议会选举的举行,正是他的这一理念的初步实践;而他的“民生”主义是聚焦于人民福祉的根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理想,试图破解改善民众生活的时代难题。
孙中山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追求,他坚信中华民族具备跃进式发展的潜能,能够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他的这一思想不仅成为辛亥革命的精神旗帜,更在后来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得到延续,后来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为中国后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毛泽东主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伟大哲学智慧。
毛泽东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土壤,既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他早年熟知儒家的“四书”“五经”,将先人们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相联结,形成了兼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价值取向。在革命实践中,他一贯强调“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将理论思考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贯穿于中国的解放与发展的全过程。
面对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创造发展一系列的抗战哲学,提出“持久奋斗”的战略思想,主张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民众,吸收社会中各种抗义正能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全民抗战,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转化及战争发展规律。在建国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他关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强调思想改造与实践相结合,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地推进变革,体现了他伟大哲学思想的智慧光芒!
释迦牟尼:超脱苦厄的心灵启迪。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以对人生本质的洞察为起点,构建起完整的心灵解脱体系。其核心教理包含“四谛”“十二因缘”等哲学命题,断定现实人生具有“无常”“无我”“苦”的特征,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惑”(贪、瞋、痴等烦恼)与“业”(身、口、意等活动)的相互作用。这种因果链条导致生死轮回的循环,而解脱之道则在于修持“戒、定、慧”三学,转变世俗欲望与认知。
佛教倡导的“涅槃”境界,并非虚无的寂灭,而是超越烦恼、实现心灵自由的终极状态。其思想强调通过自我觉察与道德实践,显内在超越,既关注个体的心灵净化,也蕴含对众生平等的价值追求,为应对人类精神困境,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路径。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老子以五千言《道德经》构建起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根基,其核心思想围绕“道”的本体论展开。他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存在的万物本源与总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揭示了宇宙生成的哲学图景;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则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准则。这里的“自然”,并非具体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在自为的本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阐明了矛盾对立转化的规律。再如:“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则以水为喻,传递出“以柔克刚”的智慧。在社会治理层面,他倡导“无为而治”,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反对统治者过度干预,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从救国图存的现实,探索到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这些伟人的思想虽各有侧重,却共同展现了人类理性的光辉。孙中山先生的担当,毛泽东主席的务实,老子的通透,释迦牟尼的悲悯,跨越时空而依然鲜活,为当代人提供了理解社会,安顿自我的多元智慧。
(作者:李水。现任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5年9月14日)
下一篇:当下生活应走向高、精、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