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新一代计算产业大会在北京召开,产学研多方力量聚焦图形处理器(GPU)、数据处理器(DPU)、异构计算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同步发布《新一代计算标准体系》,成立五大专项工作部并启动服务器电源国家标准编制,为新一代计算产业划定清晰发展路径。当前,计算技术已深度融入智能设备、工业控制、云端数据处理等领域,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新型工业化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更涵盖底层硬件、固件技术、安全防护等多层面,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大会上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五大环节均高度依赖大规模算力与存储支持,这一需求痛点正催生出大量创业机遇。从实践来看,传统产业对计算技术的需求已从 “可选” 转向 “必需”,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领域对轻量化、定制化计算解决方案的需求迫切,例如适配中小制造企业的边缘计算模块、面向 AI 团队的弹性算力调度平台等,均成为创业者切入市场的黄金赛道。同时,随着计算设备普及,硬件兼容性、数据安全防护等配套服务需求凸显,通用型固件适配工具、异构计算安全方案等细分领域,也展现出广阔市场潜力。
此次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为新一代计算领域创业者扫清了关键障碍。长期以来,新兴技术领域因标准缺失,导致创业企业面临产品兼容性差、市场准入模糊等问题,而《新一代计算标准体系》的发布及相关工作部的成立,不仅为产品研发提供明确方向,更降低了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业内专家建议,创业者应主动对接标准化工作进展,将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相结合,例如围绕 GPU、DPU 统一标准开发适配产品,或依托服务器电源新国标研发高能效设备,在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中寻找发展平衡点。
产学研协同成为推动新一代计算产业落地的关键力量。大会明确,新一代计算技术的发展需芯片厂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多方联动,这为资源整合型创业项目提供了空间。目前,已有创业者通过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链接高校科研资源、企业需求与投资机构,在解决产业链信息壁垒问题的同时,构建起稳定的商业模式。随着标准化工作深化与产学研协同机制完善,新一代计算领域有望涌现更多聚焦细分场景、解决实际痛点的创新企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