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丰收节来临之际,山西蒲县被子垣 1500 亩生态有机果园的丰产景象,成为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蒲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试验站 6 年来,以 “科技组合拳” 填补当地果业贮藏加工设施与技术空白 —— 建成 2000 吨现代化机械冷库、引入果品分选线,制定采收、分级、保鲜等 15 项标准,开发 4 种加工产品,让原本 “靠天收、难保存” 的果业,迈出了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科技的注入不仅解决了果业 “存得住” 的难题,更打通了 “卖得好” 的价值链。数据显示,当地果品贮藏期延长 3 至 4 个月,损耗率从 30% 至 40% 骤降至 5% 以下;通过分等分级实现优质优价,原本 2.5 元 / 斤的玉露香梨,细分出 17 元 / 斤的特级果、10 元 / 斤的优级果,等外果则加工成果汁、脆片实现 “全果利用”。与此同时,试验站引入 10 余名多领域专家,开展 15 次培训覆盖 1500 余人次,既授人以 “技”,更启人以 “思”,为当地培育了懂技术、善经营的果业人才队伍,为产业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从产业视角看,蒲县果业的转型并非个例,而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科技 + 产业” 融合的缩影。它印证了科技在破解农业 “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 痛点中的核心作用 —— 从种植端的标准化管理,到采后环节的保鲜贮藏,再到加工端的价值延伸,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都对应着产业升级的新空间。这种 “科研机构 + 地方政府 + 农户” 的合作模式,既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又激活了地方产业的内生动力,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前,我国果业正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蒲县的实践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以科技破解产业痛点,以标准规范产业流程,以人才保障产业后劲。未来,随着育种、物联网、深加工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果业有望在乡村振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增收,更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向更高附加值、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