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氢负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储能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张炜进副研究员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该团队自 2018 年启动氢负离子传导研究,2023 年提出 “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 策略并研制出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在此基础上创新打造核壳结构复合氢化物电解质材料,解决了此前氢负离子电池因缺乏理想电解质而停留在原理概念阶段的难题,最终实现从理论到实验验证的关键跨越。
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更蕴含着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氢负离子电池作为全新储能技术路径,可在大规模储能、储氢、移动电源、特种电源等领域发挥作用。与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类似,其通过氢负离子移动存储和释放能量,而新型电解质材料具备的室温快速氢负离子传导特性及优异稳定性,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该技术有望破解当前储能领域部分痛点,如为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大规模储能提供新方案,为移动电源、特种电源等产品升级创造可能,对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的研发成功只是起点,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需突破系列挑战,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未来,需在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既需要科研团队进一步深化研究,也需要企业、资本等多方力量参与。在此过程中,围绕技术转化、产业链构建等环节的创新创业活动将不断涌现,如开发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的氢负离子电池产品、优化生产制造流程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相信随着各方协同推进,氢负离子电池技术将加速落地,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