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6 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与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走进怀柔科学城行动”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举行,活动以 “服务科创产出,促进科产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主题,汇聚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共探深度融合路径,8 项覆盖海洋观测、核能检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科学仪器与传感器概念验证项目集中路演,展现出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实力与产业化潜力,更标志着怀柔科学城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构建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城一区” 主平台,怀柔科学城当前已进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从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张强强调 “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产出”,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剖析人工智能引发的科研范式变革,再到怀柔区副区长陈雪梅系统解读产业扶持政策,一系列部署凸显科学城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全链条转化思路。活动现场,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科创中心与企业签署的三方合作框架协议,以及 7 家单位达成的概念验证知识产权运维协议,进一步打通了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堵点,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从实践来看,怀柔科学城的探索正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 “科研 + 产业” 双轮驱动的样本。一方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开放共享,为创业者提供了对接千亿级市场需求的契机,无论是 AI 与科研场景的深度融合,还是 MEMS 传感器、海洋观测仪器等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突破,均孕育着广阔创业空间;另一方面,涵盖资金扶持、人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大幅降低了科技型企业的启动与运营成本。随着科学城向 “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地、顶尖人才集聚地” 目标持续迈进,其科产融合模式不仅将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动力,更将为全国科创园区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