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李水)(原创)
在多年的工作之余,我经常翻阅《红楼梦》中的诗词,并发现该书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具体可概括为“因人赋笔,文为心声”。所有诗词都精准贴合人物性格与命运,同时深度服务于全书故事线,这是它与其他独立诗词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四方面特点:
一、高度个性化,为人物“量身定制”:黛玉的诗《葬花吟》,自带“孤高敏感、哀婉纤巧”的气质,充满对生命的怜惜。许多人讲:第一次看87版《红楼梦》,看到黛玉的《葬花吟》时,很多人眼中蓄满不舍的泪水,有的甚至是泪流满面。其原因,这是全书的高潮,主人公黛玉在生死边缘,紧紧揪着观众的心。另一原因,是《葬花词》写得虽通俗,却极具生死哲理;宝钗的诗,如《临江仙·柳絮》,则透着“沉稳大气、随缘从时”的格局。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她的性格写照;宝玉的诗则常带“天真率性、叛逆不羁”,比如《芙蓉女儿诔》,满是对丫鬟晴雯的真挚惋惜,完全没有公子哥的架子。
二、暗藏命运伏笔,是“谶语诗”:很多诗词提前暗示了人物的结局,比如判词、曲词,甚至角色自己写的诗。像黛玉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提前预示了她孤独病逝、无人送葬的悲剧;探春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暗示了她远嫁他乡、与家人相隔千里的命运。
三、风格多样,兼具“雅”与“俗”:既有黛玉、宝钗笔下“雅到极致”的文人诗,讲究用典、对仗,比如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辞藻优美且意境悲凉;也有符合丫鬟身份的“俗中见真”的诗,比如香菱学诗时写的诗,虽然起初略显生涩,但充满了质朴的灵气;还有薛蟠那样粗俗直白的“打油诗”,完全贴合他纨绔子弟的人设,让不同层次角色形象更鲜活。
四、融入剧情,是“情节的一部分”:《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推动情节、展现人物关系的关键。比如“海棠诗社”的赛诗,既展现了众人的才华,也暗含了他们的性格——黛玉抢快作诗显孤傲,宝钗慢工出细活显稳重;再比如“中秋联诗”,黛玉和湘云联出“冷月葬花魂”这样悲凉的句子,既符合当时萧瑟的场景,也暗示了贾府衰败、人物离散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以诗词言志,以诗词暗喻人物性格,以诗词渲染场景,随处可见;而且在遣词用语方面极为精炼,随事态变化、情节发展,达到了入木三分、前所未有的诗情画意和境界,对全书产生了极好的文学艺术效果。
(作者:李水,现任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5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