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李水)(原创)
我在北京各大图书馆流览学习近10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东城图书馆,门楼上方一块巨大宣传画,上面有两个人:一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在左上方的半空中,那神态是若有所思,又象是天地一无所有,狂傲与蔑视随他的茫茫而逝去;曹雪芹的斜东南,是鲁迅先生,他仍是那样:在文静与认真中伴随着幽默,眉宇间偶現的冷,却敌不住微笑中深藏着对芸芸众生的关注。我曾多次在画下关注这两位百年巨匠,深感他们是不同年代的“开山铺路”人!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是一座精致的牢笼。亭台楼阁藏着世家大族的兴衰密码,诗词歌赋裹着封建礼教的冰冷枷锁。宝黛之爱,宝钗的周旋,终不过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宿命。曹雪芹以如椽巨笔,将家族的崩塌与社会的腐朽织成一張密不透风的网,用细腻到骨髓的笔触刻画人性的复杂,用隐喻、象征、夸張、对比等多种文学修辞方式,搭建起文学的圣殿——自清朝后小说艺术的高峰。此后百余年,再无人能复刻这般“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厚重与精妙。
在民国的风雨中,鲁迅握着一支匕首般的笔,划破了时代的沉沉暗夜。他不写亭台楼阁,只写鲁镇的茴香豆与咸亨酒店的长衫;不写儿女情长,只写毕老栓手中的人血馒头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杂文如投枪,直指封建余毒与社会弊病;他的小说似警钟,唤醒麻木的国民灵魂。如果说曹雪芹是站在封建王朝的黄昏里,用悲怜的目光记录一个时代的落幕,鲁迅便是站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用决绝的呐喊辟开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的思想深度与战斗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标杆,无人能及。
隔着百年的光阴,曹雪芹与鲁迅看似遥不可及,却在精神深处一脉相承。他们皆是“以文为史”的勇者,将个人的悲欢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曹雪芹的家国情怀,藏在对封建制度的无声批判里,藏在对底层女性的深切同情中,是一种“知其不可留而留之”的悲悯坚守;鲁迅的家国情怀,则是“我以我血存轩辕”的决绝担当,是“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唤,广度与深度更添了时代的锋芒。他们都是中国的“士”,曹雪芹是浊世中的清流,以笔墨为镜,照见时代的荒诞;鲁迅是暗夜中的脊梁,以文字为火,点燃民族的希望。
我们向先肾学习,首先要学习那份文学的虔诚。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皆是心血浇筑;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笔峰所及皆是责任担当。在流量至上、快餐文学盛行的当下,这份慢下来打磨作品,沉下心体察人性的态度,正是稀缺的品质。
更要学他们那份心怀家国格局。曹雪芹于繁华落尽后仍能洞查时代病根;鲁迅于风雨如晦中始终坚守精神阵地;他们的文字从不局限于个人悲欢,而是始终扎根于民族土壤,关注众生疾苦。这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让文学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还要学那份批判与反思的勇气。曹雪芹敢于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鲁迅敢于直面国民性的弱点,他们不迎合,不盲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和独立的思考。这份不随波逐流、不粉饰太平的勇气,正是当下我们最该汲取的精神养分。
从红楼的残梦到呐喊的惊雷,曹雪芹与鲁迅用文字为中国文学筑起了两座丰碑。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传世的作品,更是一种精神——对文学的敬畏,对家国的深情,对真理的执着。这份精神,终将在岁月长河中不断传承,指引我们在文字中寻找力量,在时光中守住本心。
(作者:李水。現任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议神话故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