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希鸥网创始人李志磊:创业寒冬里靠六个字活下去,勤练兵、修内功
当下的创业环境并不乐观,李志磊形容此时为“创业寒冬”。作为一家创投媒体的负责人,李志磊时刻都在和创业者企业家群体接触,在与他们接触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和修正一些创业方法论,形成自己的商业思考逻辑。李志磊认为,和创业者打交道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人比创业者更有趣,没有人比创业者更辛苦。
李志磊创办的希鸥网在业内小有名气,从2015年初创业至今已有三年半时间,希鸥网的活动组织和社群都为人称道。他的办公桌上,画着很多草图,有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有几家同行产品的分析,有对未来的希冀展望。但“创业寒冬”,应该如何度过?他用六个字形容:勤练兵、修内功。
接受采访,李志磊首次表达自己对创业的新认识,他认为创业是不断提供服务和不断购买服务的过程,他认为,企业服务行业应当算是服务行业里的支柱产业之一,因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产品、业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以下是记者采访希鸥网创始人李志磊的实录(部分有删减)。
记者:创业之前有哪些经历?这些经历对后来创业有什么帮助?
李志磊:我2012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通过校招进入北京一家上市房地产公司。2014年,加入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要负责未来之星俱乐部(即社群)的运营。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家》每年评选出21家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马云、马化腾、雷军、张一鸣等都曾入选榜单。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我有了一些创业的想法。
像《中国企业家》这类知名机构主要服务成功企业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更多地是激发中小型企业、初始阶段的创业者。我认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提出后,会涌现更多中小型企业创业者,而从消费上看中小型企业的买单能力不强,在媒体内容上看,其话题性、吸引力都不如成熟企业。当时市场没有媒体或机构专门为中小型企业创业者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市场机会。
后来创办希鸥网,“希鸥”取自CEO的谐音,主要是为创业五年以内的创业者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记者:希鸥网和其他同行有什么区别?
李志磊:第一,从用户角度看,希鸥网服务的是创业五年以内的创业者,其中以1-3年的创业者为多。
第二,从内容上讲,希鸥网靠社群驱动内容和提供服务,希鸥网最先提出了“社群媒体”的概念,一直坚持用社群的方式构建内容并为客户提供服务。希鸥网的内容来自于对中小企业的报道和宣传,让更多投资机构与潜在客户知道这些创业者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希鸥网会组织会议,邀请知名嘉宾作分享,这些会议和嘉宾便是希鸥网的内容渠道和源头。希鸥网的社群是一个创业的圈子,创业者通过希鸥网聚拢、交流并成为朋友。
第三,从商业模式上讲,媒体若只靠单一的公关业务创造营收是很难做大的。当前市场的主要做法是以内容为吸引为客户做报道收取公关费用。希鸥网提供的则是比较全面、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希望创业者能够花较低成本实现快速成长。
记者:当前环境下,新媒体想要做大,需要靠什么?
李志磊:媒体本身具有服务的特性。产品主导型的业务可以规模化生产、批量复制,而依靠人才、以服务为主导的媒体行业,则难以做大。以当前发展较好的36氪为例,彼时其股权私募、股权众筹的模式正好符合蚂蚁金服的布局,后被收购。媒体平台的成长受制于人才,主要是内容团队和运营团队。媒体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人才流失严重,因为行业的创业门槛较低,员工容易走出平台自己创业。
记者:希鸥网目前都有哪些产品和服务?
李志磊:经过三年半的发展,希鸥网形成了四个方向的业务。
一是创投媒体(希鸥网)。希鸥网有自己的采编团队和内容来源,生产内容,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做采访和报道。
二是创业者社群(希鸥会)。我们的口号是“海内存知己,创业不孤单”,创业这个过程是比较孤独的,创始人也是很孤独的,希望能给创业者打造一个社群,让创业者在这个社群中产生反应,成为彼此的朋友、客户,也希望更多创业者加入进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获取想要的资源,从而更快成长。
三是CEO传媒。在为创业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业者有品牌、公关等服务上的需求。希鸥网每年会在全国举办五场千人规模的创投峰会,为CEO群体打造个人IP,提供品牌公关方向的支持。
四是希鸥网和中国品牌经济研究院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接下来会在一些会议活动和品牌经济学相关的业务上开展一些动作。比如近期我们合作中国企业服务品牌经济峰会,我们计划将中国品牌经济峰会做成一系列的活动。
记者:希鸥网与很多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什么方向?
李志磊:目前政府有两种类型的需求是希鸥网可以提供的。第一是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希望更多优质的互联网企业在当地落地,成立公司或分公司,并发展具体业务。三年多以来,希鸥网同很多互联网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明确地知道哪些企业有意向去北京以外的城市发展,可以助力政府完成招商工作。二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理念提出之后,很多地方政府需要举办一些沙龙、峰会等活动,鼓励或者弘扬当地的创业文化,希鸥网可提供此类服务。
近两年,希鸥网已经与多地政府达成合作。例如,2016年下半年,希鸥网协助江西省科学院举办了2016江西省创业创新大赛,为大赛提供了嘉宾支持,并协助培训创业者;2016年底,在天津市南开区的支持下举办天津创新创业论坛;2017年9月,与重庆市渝北区合作,举办了800人规模西南地区创新创业领袖峰会;2018年4月,希鸥网在山西大同市政府支持下举办了数百人规模的创业路演大赛等。同时也和山东日照市、河南周口市、陕西榆林市等地有些合作。
记者:为什么您说创业是不断提供服务的过程?
李志磊:创业是一个资源变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提供服务的过程。首先市场上会出现一个问题(需求),而我有资源解决这个问题(满足这个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资源变现的过程,也就是提供服务的过程。你提供的服务越稀缺,在市场上的地位就越高。比如一些垄断型的公司,它们所提供的服务其它企业提供不了,这种服务的稀缺性使得它们竞争力更强。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前面三十年强调产品,注重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过程,用产品和用渠道去竞争,如国美、苏宁等,全国的每一家门店都是其销售渠道。而改革开放40年的后十年,比拼的是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用户感受服务的体验,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成败。
创业的本质是不断提供服务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业者用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复盘自己服务的过程,从内部优化服务,让服务对象有更好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家机构的服务只有更有效、更廉价、更优质,才能比同类企业更具优势。
记者:为什么你认为创业是不断购买服务的过程?
李志磊:我个人认为,企业服务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因为围绕企业服务有大量内容产生。一个企业的发展,从工商注册到财税管理、设备租赁,到资本助力和上市等系列服务中会产生大量的内容、产品和就业岗位,如果创业公司的生存受到了影响,则会影响企业服务这个大行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将创业这件事拆分来看,由团队和产品构成。从团队来看,人才是促进公司发展进步的关键环节。人才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是按照价格来换算的,工资高的人才,能力相对较强,其高效率、高体验的服务会让公司收获更多创造性的成果,而成本较低的团队在创造性和积极性上相对较低。在团队上花的成本越高,意味着公司的成长越快、成功率越高,这就是大公司花很多成本在人才上的原因。
从产品上看,一个产品形成的过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意味着,如果你花更多的资金购买设备,生产过程可能就更高效,如果花更多钱在广告宣传上,产品就会有更高的知名度,产品的品牌更有美誉度和说服力。
从团队形成到产品生产包装和企业运营,都是创业者不断购买服务的过程。初创型小企业购买服务的能力较低,一般只会购买工商注册、知识产权等基础服务,因此竞争力也相对较低,等公司业务做大以后,就会够买更多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服务,如团队培训、文化建设、产品定位、市场营销重塑等。
记者:你如何看当前的创业环境?
李志磊:从宏观环境上看,2018年是创业的大寒冬。之前将创业者在融资上的不顺畅称为“资本寒冬”,现在不仅是资本寒冬,是整个创业环境都是寒冬局面。在创业寒冬的形势下,我想告诉创业者如何度过这个寒冬:
第一,希望创业者能够明确自己的初心和目标,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上路,不断的激励自己,也许这个过程比较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便可以度过难关。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信仰非常重要,是凝聚人心和发现真心最好的时机。
第二,希望创业者能够在寒冬中勤于练兵。在创业寒冬的大环境下,企业不需要急于发展,可以放缓脚步,注重制度的修正和团队建设、文化建设等,等到春天来临,更大的市场机会出现时,磨为利剑的团队才可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从购买服务的角度,初创企业可以购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且价格比较低廉的服务帮助自己成长,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第四,从提供服务的角度,初创公司可以缩减产品线,将重点放到两三个重点服务、拳头产品上,在服务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少了,便可以保证服务的品质和内容,仍然可以在寒冬里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