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海天味业迎来了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
2022年9月10日,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了一期有关“合成勾兑酱油”的视频。在视频里,辛吉飞表示,勾兑醋/酱油是一些不正规的饭店老板和厂家的常用伎俩,随后他拿出几样添加剂,制作起了勾兑酱油。
“盐50g,小长粒味精50g,吃了头发掉光,呈味核苷酸二钠5g,千万别整多,是味精好几十倍的威力,高浓缩酱油香精一小管,焦糖色素50ml,果葡糖浆增加浓稠度,再兑点真酱油,厂家还会放点防腐剂,要不容易坏。”辛吉飞一边说,一边做出了“酱油”。
这期时期播出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最倒霉的莫过于海天味业——虽然辛吉飞在视频中没有提到海天酱油,但后续一些博主为了博眼球,在相关主题的视频中,标注了“海天”的名字和商标,误导大众认为海天味业与“勾兑酱油”有关。
事情不断发酵,9月30日,海天发布声明,称部分短视频账号利用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安全;为了博取流量,甚至将明显造谣的“酱油致癌”“吃酱油掉头发”“坑害国人良心何在”等标签直接扣在海天产品身上。对此,海天味业已向多个抖音账号发去律师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勾兑酱油”的阴影还未散去,“双标事件”就再次将海天味业的口碑拉入谷底。
国庆期间,多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晒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对比,流传较广的是在日本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中只有大豆、小麦、食盐、砂糖等原料,而在国内购买的海天酱油,除上述原料外,还有多种添加剂,从而引发了大众对海天酱油“双标”的质疑。
10月4日晚间,海天味业官方微博再度发布声明,指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是误解。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所不同,说是一国(地区)一标也一点不过分,这不意味着出口的就一定都比国内的好。
但这种避重就轻的说法并没有平息消费者的怒火,反而引来了更多的追问:海天味业在内地供应的酱油和在其他地区供应的酱油到底有没有区别?
5天后,针对这一问题,海天味业第三次发出了澄清公告,公告中指出,在国内外公司均有销售含食品添加剂与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并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公司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
事实上,“双标风波”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抱着求证的心理购买了海天酱油,并晒出了美国、日本等超市售卖的海天酱油的配料表,与海天国内同款酱油的配料表一致。也就是说,海天味业在内地供应的酱油和在其他地区供应的酱油之间只有种类区别,并没有配料区别。
但毫无疑问的是,海天提供了教科书般的错误公关示范,从九月末到十月初,海天味业连发三则声明,但前两次都没有澄清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反而将自己推入了更深的舆论漩涡,最终引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危机。
希鸥网了解到,海天味业于2014年上市,2022年半年报显示,海天继续保持在调味品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其中海天酱油产销量连续25年名列行业第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天从去年起业绩出现下滑。2021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母净利润约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这是海天上市以来的营收增幅首次下滑至10%以下。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母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长1.21%,净利润增速创新低。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次信任危机,重塑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了海天味业在现阶段不得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