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是宏观经济的压舱石,稳增长首先要稳重点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透露,在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年保持第一名。新质生产力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量空间,能否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能否将一马当先转化为长跑耐力的关键。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局面。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达3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贡献了近一半收入。今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达9.2%。规模优势与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集成电路、北斗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显著。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等产品销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位,提出并制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超120项,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关键。集成电路、光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通过持续突破关键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升级产品结构,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从智能手机快速迭代到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每一次产品升级的背后都是技术突破的支撑。技术创新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催生了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无人驾驶等新业态,不断拓展行业发展边界,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超大规模市场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14亿多人口构成的庞大消费基础、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产业链,以及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共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打造出难以复制的产业韧性。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数字化进程加速,各行业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为行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并反哺技术升级。在消费领域,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生活的追求。在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深入应用,使得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电子设备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工信部出台了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电子信息制造业正是其中之一。“两新”政策为行业再添助力。一方面,从传统家电到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通过“真金白银”补贴直接激活消费端需求;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聚焦产业升级,以投资补助、成效奖励等方式引导电子信息制造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还将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构建长期竞争力。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一马当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技术迭代加速,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唯有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协同布局,打造更有韧性的产业链,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话语权,将市场红利升级为生态主导权,才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为“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添动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