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 “复活” 历史人物正成为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领域的新现象。从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受追捧的 “左宗棠 AI 智能体”,到社交平台上李白劝学、唐伯虎 “辩风流” 等互动内容,这种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历史人物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更重构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 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参与”,尤其受到年轻群体青睐,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各地文旅部门的积极探索也证明,这种模式能有效打破传统文化传播边界,增强公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自信。
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阔产业空间。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技术的成熟,让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具备了更高的真实性与互动性,催生了从教育、文旅到内容创作的多元应用场景。例如,中小学可通过 “AI 历史导师” 提升教学体验,景区借助 “AI 古人导览” 增强游客沉浸感,普通用户也能通过轻量化工具参与相关内容创作。这些实践不仅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商业路径,更推动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然而,技术赋能的同时,也需警惕过度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部分内容为博眼球对历史人物进行 “魔改”“戏说”,稀释了文化内涵与历史庄重性,甚至可能导致文化 “空心化”。这要求平台、创作者及相关企业坚守文化敬畏,在技术创新中守住价值边界 —— 既要建立历史真实性审核机制,避免歪曲历史;也要聚焦细分领域,防止内容同质化;更需关注技术伦理与合规性,让 AI 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助力而非消解力量。
从长远看,AI “复活” 古人的本质,是数字时代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更多人看见、理解,更激发了公众参与文化传承的创造力。唯有在技术创新与文化坚守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这一新兴模式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厚重,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