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举措密集落地,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科创板 “1+6” 改革、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启用等政策,显著提升了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企业上市通道进一步拓宽。数据显示,6 月 18 日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的 134 家上市申请中,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占比近九成,5 家未盈利科技企业进入审核流程,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性持续增强。
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成为科技企业强链补链的重要抓手。随着 “并购六条” 配套措施落地,年内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长超一倍,跨行业、跨境整合及私募股权机构参与案例增多。特别是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与重组股份锁定期 “反向挂钩” 等政策,既缓解了创投机构退出压力,也为科技企业整合技术资源、突破研发周期瓶颈提供了支撑,推动并购从 “交易导向” 转向 “能力建设导向”。
债券市场 “科技板” 的崛起构建了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支点。科创债发行规模半年内突破 1.25 万亿元,带含权条款、超长期限的产品设计,适配了科技企业 “轻资产、长周期” 特点。首批 10 只科创债 ETF 上市后规模迅速突破千亿元,吸引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场,形成 “发行 — 投资 — 交易” 闭环。这种 “重技术、轻资产” 的融资新模式,让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中小企业得以凭借核心技术获得资本支持,股债联动效应持续显现。
从上市机制优化到并购生态完善,再到债券市场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随着改革举措进一步落地,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将更加凸显,为科技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创新资本高效形成,助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