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李水)〈原创)
初识"天人合一",也是最近七年开始的一一
2018年我丈夫去世后,我就待在北京儿子身边。无意中发现国家图书馆组织的各类讲座,竞是国家名校各学科最尖端的学课带头人来授课,其内容涉猎互联网、大数据、北斗、航天、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戏剧、服装、儿童、非遗等,应有尽有!北京市民对个人的素养要求极高,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有许多都拄着拐杖,到国图大讲堂做谦虚的小学生。大屏幕上那些一幕幕,无数专家耗尽毕生精力所积累的古今精华,全是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高精尖成果!有如"深山"的瑰宝,随处都是耀眼的光芒!而在这诸多的光芒中,最令我迷惑也最有吸引力的是《易经》。
大约有五、六位讲《易经》的专家,都会纠正一个误区:《易经》不是单纯的占卜算卦,《易经》是我国的十三经之首。就连孔子都"韦编三绝"一一这是一个描写孔子读《易经》的成语:古代的经书都刻在竹简上,用凉干的牛皮绳子串起来阅读。孔子翻阅了多少遍?绳子并非是断了三遍,这个三是个大概数,不知断了多少遍!足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他学富五车,并对《易经》做了新的注释,足见《易经》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根,也是筋骨,在串连其他经书的诞生与发展!
早年只记得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大学选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自《易经》;而《易经》的核心,就是告知我们,天道以它自身的厚德,承载万物,造福人类,这就是乾;而人类,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健行天下,创造一切,这便是地势坤。《易经》这一伟大的主题,将天道规律,自然的生生不息,天下的一切揽于其中,涵盖极广,博大精深!比喻,北京一生从事易学的专家冯存诚,用易学解读了北京的建筑,解读了中轴线。他说,在美丽庄重博大的千年建筑里,无处不是在用易学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构筑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那些匠人,他们可能讲不出易学理论,但在实践中,所有的建筑,就连大门上的人兽象,就连建筑顶上的各类小兽,你仔细观察,全都渗透着"天人合一",造势乾与坤,彰显无比的厚重博大!这就是《易经》在我国五千年文化中,能成为十三经之首最重要的原因。
人与天地、建筑如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如此。从台湾南怀瑾大师翻译的《白话易经》中可以看出:《易经》,最先是我们的祖先伏羲创造的《连山易》,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而后是黄帝的《归藏易》,以坤卦开始,象征着"万物莫不藏于其中。"到周代,周文王再度整理,即形成了现在的《周易》宝典,从乾、坤卦开始,表示天地间,是"天人之际"的学问,也是当今学者及领导们提倡"天人合一"理论的依据。
在此理念的统揽下,天地间的方方面面,如:人与自然的谐和;自然与环境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与历史,与人文;与社会持续性发展,等等,都存在"简易,变易,不易,为天地易学之内涵。"这内涵集结了大量的哲学与辩证法,同样一件事,变与不变,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同样,一个人,如能悟到每人一生都被赋予厚德,肩负重任;且又需在欲望索取时,顺其自然,不过分,多行善积德,保持平衡心态,就时常出现寿比南山,家族兴旺的情景。例:我丈夫一族,其父虽不是大文化人,一生务农,但深悟天人合一规律,凭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参与村里大小事物的管理,在七十年代,能作为代表参与管理村与乡里的学校教育。处理任何都秉承厚德载物的理念,在本村及乡社威信极高;谦虚谨慎,从不持傲。村里有一些孤寡老人,在三夏、三秋中,因年老体衰庄稼收不来,就去求徐茂言。徐家十多口人,自家的小麦都熟的往地上掉穗子,大人孩子累得直不起腰;但,徐茂言收完自家的,那怕是披星戴月干到天亮,也要帮那些孤寡老人将庄稼抢回来!他一生8个儿女,天天劳作,辛苦之极;但因他始终坚持自强不息,三代人,当教授、医生、公安、干部、海军的,都很有出息!他每日心悦心诚地为村里、乡里服务,竞活到99岁!
当我与他的儿女们回顾他的一生时,大家都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敬天,敬地,敬先人,深悟天人合一,懂得感恩天地的眷顾;你方能真正地无私无妄,有道有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心身平衡,也是长寿健康的开始!
人们啊,在有生之年,要珍惜那些深悟......
〈作者李水,时任北京《春江》文学院副院长;冰心协会荣誉副会长;中国北京国艺书画院副院长;其写作公众号为《芙蓉之爱》2024年4月15日〉
上一篇:《我的痴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