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算力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 1085 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EFLOPS,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相关 ICT 市场投资规模预计 2025 年达 1.6 万亿元、2028 年增至 3.5 万亿元。但与此同时,企业 “算力落地难” 问题凸显,不少企业面临算力选择困难、转型路径模糊等挑战,传统 IT 架构难以满足 AI 对算力、数据、实时性的高要求,“数据孤岛” 现象普遍,传统 CPU 架构在 AI 模型训练与推理中也显乏力,这既反映出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也为自主创新与场景化解决方案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主创新算力崛起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突破口。随着技术进步与供应链安全需求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算力平台市场份额快速增长,预计 2025 年底将占据近半市场,且算力需求结构正从训练向推理倾斜,供给部署方式更趋多元。以华为鲲鹏、昇腾平台为例,2024 年华为中国区政企计算产业增长 80%,鲲鹏处理器已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等多领域,昇腾 AI 处理器则加速 AI 落地 —— 图灵智感基于昇腾算力开发的医疗监护系统,可通过多模态数据实时预警癫痫发作;其法务一体机更能帮企业节省 80% 文书审稿时间,这些实践证明,自主创新算力不仅能突破技术瓶颈,更能为行业场景创造实际价值。
破解 “算力落地难” 还需系统化架构与生态协同发力。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华为提出 “行业智能化参考架构” 与 “三层五阶八步” 转型方法论,从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底座到 AI 模型,为企业提供清晰转型框架,在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金融业防范风险、政府治理优化服务等场景中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产业生态建设成为关键支撑,华为打造 xPN 生态,坚持伙伴主导,推动鲲鹏、昇腾技术向中小企业延伸,这种 “核心技术 + 生态协同” 的模式,既能解决企业转型 “不知从何下手” 的困惑,也能让先进算力真正渗透到千行百业,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算力已成为重构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破解 “算力落地难” 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协同问题。随着自主创新算力持续突破、场景化解决方案不断丰富、生态伙伴深度联动,我国算力产业将逐步实现从 “有” 到 “优” 的跨越,推动更多企业完成数智化转型,让算力这一数字经济核心引擎,真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效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