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新闻办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披露的央企科技创新成果,勾勒出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图景。“十四五” 以来,央企以 “顶天立地” 之势突破关键技术、建设重大工程,既打造了 “深海一号” 二期、深中通道等大国重器服务国家战略,又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填补产业空白保障产业链安全,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更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创新创业者开辟了广阔空间。
从创新投入与平台布局看,央企已成为孕育创业机遇的重要土壤。数据显示,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去年投入达 1.1 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接近 1000 亿元;累计建设 474 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1 个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 144 万研发人员与 219 名两院院士。如此规模的投入与资源集聚,既产生了大量待转化的科研成果,也形成了对配套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迫切需求。例如,大国重器的建设需要精密零部件、智能化管理系统等配套支持,基础研究的突破为细分领域应用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些都为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提供了 “搭快车” 的机会,无论是参与配套服务还是承接成果转化,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央企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进一步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通过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一票晋级”,推动近 1000 户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分红激励,央企激发了内部创新活力;同时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也为外部创业者与央企合作营造了宽松环境。目前,央企已联合 800 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 479 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开展 2.5 万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模式,让创业者无需从零突破核心技术,只需聚焦细分场景深耕应用,就能借助央企资源实现快速成长,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更多民间力量。
面向 “十五五”,央企将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前沿技术突破、更多重大工程落地,创新创业的机遇将进一步扩容。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推动央企创新资源与市场活力更高效对接,如何引导创业者精准把握产业需求,成为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的关键。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央企与创业者的协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