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2025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正式发布,这份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连续 26 年编制的报告,清晰勾勒出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发展图景。数据显示,广东连续 9 年稳居区域创新能力榜首,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紧随其后,前 5 名排名与上年保持一致,东部 “第一梯队” 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重庆则实现跨越式发展,排名上升 4 位跻身前 10,与山东、湖北、安徽、湖南共同构成 “第二梯队”,区域创新格局呈现 “整体稳定、局部突破” 的鲜明特征。报告同时指出,全国区域创新梯度下降态势愈发明显,同类型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东部领先、中部调整、东北分层、西南西北追赶的区域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创新特征来看,2025 年中国区域创新呈现五大突出特点:整体创新格局趋于稳定,广东、江苏等领先省份形成 “科技研发 — 成果转化 — 产业落地 — 资本加持” 的完整闭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持续增强;区域创新梯队性显著,不同省份在创新实力、潜力与效率上差异明显,大省大市凭借产业链完整、资本活跃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追赶地区发展差异性较大,重庆、安徽等省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与政策红利释放实现快速突破,而部分东北、西北地区仍需加大创新投入;技术迭代加速推动创新范式变革,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技术带来颠覆性影响,对科研基础设施、人才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创新资源约束下,地区间人才争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加剧,构建均衡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迫切需求。
报告释放的区域创新信号,为创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了明确指引。在 “第一梯队” 省份,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配套成熟,创业者可依托产业集群优势降低成本、快速成长;重庆等 “第二梯队” 省份凭借土地、人力成本优势与政策扶持力度,在智能网联汽车、跨境电商、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形成新的创业风口,为 “错位竞争” 提供了广阔空间;跨区域合作成为新趋势,东部地区的技术、资本与中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可实现优势互补,例如电子元器件研发与中西部制造工厂的协同、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场景的结合,正在催生新的创业模式。此外,新质生产力培育背景下,AI 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机遇凸显,各地政策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对接、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多维度支撑。
当前,中国区域创新已进入 “梯度协同、多点突破” 的新阶段,《2025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不仅是对过往发展的总结,更是未来创新布局与创业方向的 “风向标”。随着各地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跨区域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创新活力将进一步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需持续强化领先省份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大对追赶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集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均衡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让创新红利更好惠及各类市场主体,为创业创新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媒体发稿、商务合作联系:heisceo(微信)】